去九龍,品地道香港滋味
中文(简体) Public
<p></p>
<p>早晨七八點鐘,黃大仙區樂富市場的魚檔已經熱鬧起來。運氣好的話,你還有可能與香港高官或者國際名人如周潤發、杜琪峰、蔡瀾等擦肩而過。他們都知道,買雞肉要去周華記,買牛肉一定要去李輝記,而這些都是九龍街市最普通的攤檔。</p>
<p>文:阿餅</p>
<p>在香港,什麼事都講求效率。大多數人每次過來,都是忙著不斷搭車,從一個地點去到另一個地點——第一天在星光大道和維多利亞港灣拍拍拍,第二天在銅鑼灣排隊買買買,第三天checkout返程回傢。</p>
<p>你把這裡當作免稅購物天堂,當作短暫停留的過境中轉站,你走馬觀花拍下這裡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與匆匆行人……這樣的香港,被降格成一個僅供遊客發朋友圈以及買化妝品和電子產品的地方。</p>
<p>香港,卻不隻是你印象中的那個模樣。歷經一個多世紀江湖風雨的豆製品作坊,消失於現實卻野蠻生長在幻想中的九龍寨城,中年白領和古惑仔少年都鍾愛的港版深夜食堂“冬菇亭”,老街坊執著下的百分之百手作魚蛋老鋪,見證香港人生活史的大型公共屋邨……</p>
<p>那些我們有時無意中走過的小地方,都是這個城市的肌理和脈絡,回頭再看,常常無法在地圖上再找著,就像厚地圖集裡不能完全攤開的書脊處或使用過度的磨損處,它們成為圓融我們際遇香港的香料,以一種似有若無的方式撒瞭一把進來,滋味是混雜、曖昧、擁擠、高度重疊,卻有暗序。</p>
<p>香港文化學者陳冠中認為,要讓遊客願意在香港待超過三天兩夜,甚至一再回訪,不能光靠地標。香港的魅力,要看複雜擁擠市區的複雜擁擠的“普通建築”能創建、提供些什麼。“隻有那些不被城市的法則同化和吞噬的人,才能接近城市的秘密。”</p>
<p></p>
<p>香港街頭,洋溢著濃鬱的煙火氣息。圖/搜狐</p>
<p>九龍:</p>
<p><strong>香港最本色的生活紋理</strong></p>
<p>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時期,九龍、香港島和新界,以及離島,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步調。與仿若曼哈頓般寸土寸金的港島不同,漫步在九龍,通常能看見“東方之珠”最深情的一面,極少偽裝,有著讓人親近的樸實。例如在港島就快消逝的大排檔,九龍卻遍地都是。</p>
<p>在九龍鬧市,抬頭經常看到舊樓外牆錯落地掛著一些紅字招牌:鄧氏宗親會、梁氏宗親總會、司徒氏宗親會。就像歷史的記憶突然露瞭個臉,看到這些宗親會招牌,仿佛看到一群人篳路藍縷。在這樣的樓裡,錢穆辦起瞭新亞書院,葉問創辦瞭詠春會館。這些被稱作“唐樓”的騎樓建築,就是香港的質地,雖然擁擠,沒有光鮮的外表,卻比任何歷史展覽更加真實可感。</p>
<p>而在九龍東,包括觀塘和九龍灣區,也是香港人生活史活的博物館,香港的公共房屋從戰後的大型寮屋區,到1960年代後期首批廉租公共屋邨,給瞭超過200萬香港人養傢糊口的機會,也給瞭“香港崛起”機會。</p>
<p></p>
<p>已經成為“網紅地標”的彩虹邨,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屋邨之一。圖/搜狐</p>
<p>公共屋邨並不是“貧民窟”,它具有相當好的居住品質。單從租金衡量,一套月租1500港元的公屋,同等條件下市場價為月租1萬港元。因為公共屋邨制度,香港成為世界公認的有效解決社會居住保障問題的典範,總結其中“奧秘”,在一個“公”字——分配公平、申請公開、管理公正。</p>
<p>“這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,我覺得這地方的居民與商戶之間充滿溫情,很有人情味。”導演許鞍華說。</p>
<p>直到現在,香港大約每三個人便有一個住在公共屋邨。這裡擁有最“貼地”的生活環境,是瞭解香港民生的最佳地方,更伴隨著香港本土意識覺醒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起演化,成瞭一代人放置集體回憶的空間,是那代移民培育香港身份認同的土壤。</p>
<p>屋邨出身的名人也不少,美荷樓走出的吳宇森、蘇屋邨長大的Beyond主唱黃傢駒、恒安邨出身的王祖藍,都在此列。</p>
<p></p>
<p>如今,香港屋邨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攝影愛好者的打卡聖地。圖/網易</p>
<p></p>
<p>香港街市:</p>
<p><strong>介乎法國與旺角的詩意</strong></p>
<p>早晨七八點鐘,黃大仙區樂富市場的魚檔已經熱鬧起來。魚販子手臂上文著龍,卻是一團和氣,口甜舌滑地對老太太說:“阿姨你咁靚(這麼美),蝦見到你都會跳啊!”老太太明知他是在誇蝦靚,仍然笑得合不攏嘴,果斷掏錢買瞭一條魚。</p>
<p>而在另一頭的肉檔,有個寡居的老人幾乎每天都來這裡買10港元豬肉,跟電影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劇情如出一轍,肉檔老闆則一直幫她留最好的前腿肉,有時甚至還將肉直接送上門。</p>
<p>運氣好的話,你還有可能與香港高官或者國際名人如周潤發、杜琪峰、蔡瀾等擦肩而過。他們都知道,買雞肉要去周華記,買牛肉一定要去李輝記,而這些都是九龍街市最普通的攤檔。</p>
<p>在香港,連鎖超市超過瞭650傢,平均1.6平方公裡就有一傢超市,但同時,居民區通常會有至少一個被香港人稱作“街市”的菜市場。超市那麼多,卻完全不影響街市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。</p>
<p></p>
<p>街市裡到處都是香港人的日常。圖/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</p>
<p>被稱作“東方佈列松”的香港攝影大師何藩有很多作品都在香港的街市拍攝,例如1959年的《午後閒聊》,就是典型的市井生活類攝影作品。</p>
<p>在何藩的鏡頭裡,街市上,霧氣與熟食的蒸氣彌漫,賣土豆的小姑娘若有所思;陽臺上,晾滿瞭衣服,小孩和貓同時探出瞭頭……曾有記者問為何將鏡頭對準普通的香港人,何藩說:“我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,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看到,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打拼。”</p>
<p>有香港學者認為,每一個香港街市都有自己的生態脈絡和人際關係圈,這裡是鄰裏社會最有代表性的場所。以前香港人講究“留餐不留宿”,淺表層面的熟絡在“石屎森林”社會背景之後是人際關係的疏離。</p>
<p>不過,在街市文化中,這樣的關係得到“撥亂反正”,草根階層的互助精神在這裡得到保留和傳承,你甚至可以在這裡感受到人性的美好,傳統社會中的濃鬱人情味經常在這裡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,這大概就是香港人的浪漫瞭。</p>
<p></p>
<p>何藩攝影作品《午後閒聊》。圖/新浪</p>
<p>冬菇亭:</p>
<p><strong>港版深夜食堂</strong></p>
<p>說起香港滋味,無論是星級酒店、茶餐廳還是酒樓都無法與大排檔相比,大排檔吃的是“鍋氣”。那種經大火爆炒出來香噴噴又上色的味道,隻能用心去體會,有時候懷念的不隻是味道,還附有人情味。</p>
<p>所以經常有訪港遊客說:“我要吃電影裡的大排檔,就是進去就覺得害怕,很多惡人那種。”但事實上,你在香港吃大排檔卻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。屋邨裡的小店式大排檔已經所餘無幾,大街上不能再把桌椅搬出來,搬出來一律罰款,剩下一些在老屋邨裡被稱為“冬菇亭”的老式熟食設施。</p>
<p>冬菇亭對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,它成長於1974年至1990年間的公共屋邨之內,是一座傘形外觀的大排檔,不僅為屋邨居民提供廉價的美食,也見證著香港舊式屋邨的歷史變遷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冬菇亭,幾乎每晚都高朋滿座,十分熱鬧。</p>
<p></p>
<p>黃大仙下邨冬菇亭由幾間大排檔相連而成,一把一把太陽傘並排圍繞在冬菇亭的四周,保持著原有風貌。圖/騰訊</p>
<p>直至今時今日,冬菇亭雖然不如往時熱鬧,但仍是許多屋邨街坊的方便之選。仍保持原有風貌的黃大仙下邨冬菇亭,由幾間大排檔相連而成,一把一把太陽傘並排而立,圍繞著冬菇亭的四周。</p>
<p>旁邊有學校,學生午飯也就變成瞭重要的收入來源,菜式與價格也相對低廉一些。學生考試期間或節日前後幾天,冬菇亭總會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景——中學生穿著校服佔據瞭冬菇亭不少位置,把整個冬菇亭的平均年齡大幅降低。</p>
<p>青春的肉體與那些大吐苦水的上班族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,同處一個地方,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。學生黨玩樂時的哄笑聲、食客高談闊論的說話聲、大媽們送餐的叫號聲、侍應急速擺放碗碟的瓷器碰撞聲、熟客的叫號入座聲……噪音此起彼落,煞是熱鬧。</p>
<p>香港街頭的蕓蕓眾生相,就此構成瞭生氣勃勃的民間交響樂。</p>
<p></p>
<p>年輕人也鐘意幫襯冬菇亭。圖/網易</p>
<p>滋味香港遊:</p>
<p><strong>潮食老店的時代</strong></p>
<p>還有一年,公和豆品廠就在香港紮根110年瞭。一個多世紀,世界有多少變遷。所謂百年味道,藏在熟客“一碗一杯一碟”的每日習慣裡,一碗豆花、一杯豆漿及一碟煎釀豆腐或豆蔔,可做早餐、下午茶甚至小食。公和日賣1000碗豆腐花創下業界神話,至今未被打破。</p>
<p>這間老店的門面更彌漫著一股懷舊氣氛﹕舊式方桌與小折凳、古舊的吊扇、轉輪撥號電話和白瓷方磚鋪牆等,還有紅色隸書大字招牌“公和”。當然,傳統老店的精神不隻是老情懷,與現代新式店鋪相比,老店不太想過什麼宏大的長遠發展,想的就是保留舊有的、做好現存的。</p>
<p></p>
<p>“百年老店”公和豆品廠,懷舊氣氛撲面而來。圖/搜狐</p>
<p>位於福佬街、有35年歷史的德興魚蛋鋪,門面不大,主要靠出售手工魚丸為主,很多人一來都是半斤一斤地買回傢自己煮。也有加工好的熟食,供老饕打包帶走即刻食用。</p>
<p>老闆本身做經營批發為主,因看不慣坊間的魚蛋腥、質素參差,便在店門外兼賣咖喱魚蛋,強調魚蛋自己打,堅持百分之百魚制,不勾麵粉,有魚蛋味,不要用咖喱汁來浸,隻可用來蘸以提鮮。</p>
<p>當然,香港滋味遠不止這些。腸粉、叉燒包、流沙包、燒鵝、燒鴨、避風塘炒蟹、豉汁鳳爪、豉油排骨、楊枝甘露、雲吞面、雞蛋仔、奶茶、鴛鴦、檸檬茶……密密麻麻的香港美食,讓每一個人,都隻嫌自己胃不夠大,能吃出多少香港滋味,就看本事瞭。</p>
<p></p>
<p>香港,東西合璧的饕餮勝地。圖/視覺中國</p>
<p>德國哲人瓦爾特·本雅明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方法。他在詩人波德賴爾的啟發下,發展出“城市漫遊者”的概念,透過在城市裡散步、觀看、思考,甚至將城市當成居傢來生活,使自己即使“身處都市文明與擁擠人群,卻又能以抽離者的姿態旁觀世事”。</p>
<p>漫遊,事實上也是一個進入城市內部結構、窺探和發現城市秘密的過程。正如萬豪國際香港區的五傢酒店近期推出的“滋味香港遊”住宿計畫體驗活動,用歷時約四小時的美食導賞團,鼓勵和幫助客人四出走訪,借著一個意想不到和極具吸引力的機會認識當地文化。</p>
<p>作者:阿餅;來源:新週刊(ID:new-weekly);本文首發於第507期《新週刊》,點擊本頁左下角“閱讀原文”可以流覽原文頁。</p>
<p></p>
<p></p>
<p></p> 本文章頁面由<a href="http://www.vanstaiwan.com.tw/">vans專賣店</a>推薦(<a href="http://www.vanstaiwan.com.tw/">http://www.vanstaiwan.com.tw/</a>)
更多好玩,夯貨等你挑!【正品代購】全家/貨到付款,加赖即送禮品:<a style="font-weight: bold; font-size: 16px;" href="http://line.me/ti/p/lClnHLsjBA">TWZO</a>,也可掃二碼加好友!
<a href="http://line.me/ti/p/lClnHLsjBA"></a>
by ybg71858012
Vocabulary List
- 0